口吻嗫嚅言嗢吚释义


【口吻】“口脗”。1.嘴唇;嘴。晋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2.腔调;口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姑苏口吻,遂以此为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説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口音”。3.口气。邹韬奋《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茅盾《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

【嗫嚅】私语貌。《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囁嚅而妄作。”王逸注:“囁嚅,小语谋私貌也。”2.欲言又止貌。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囁嚅。”《明史·陆梦龙传》:“将讯,众咸囁嚅。梦龙呼刑具三,无应者。击案大呼,始具。”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四章:“又见一女子匆遽出而礼余,囁嚅言曰:‘恕奴失礼。’”沙汀《兽道》:“老婆子囁嚅着,没有回答出来。”

【言】〔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