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同“中和”。《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颜与冉又不得。”颜师古注:“龢,古和字也。”明宋濂《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唐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清赵
【序】《唐韻》徐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音緒。《爾雅·釋宮》東西牆謂之序。《註》所以序別內外。《疏》此謂室前堂上東廂西廂之牆也。《集韻》或作。又《玉篇》學也。《禮·王制》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註》東序,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西序,小學,在西郊。又《明堂位》夏后氏之序也。《孟子》殷曰序。又《玉篇》長幼也。《孟子》長幼有序。又《廣雅》次也。《詩·大雅》序賔以賢。《箋》謂以射中多少爲次第。《周禮·春官·小宗伯》掌四時祭祀之序事。《註》次序之時。又姓。《禮·射義》序點揚觶。《疏》序氏點名也。
【人伦】1.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则天道顺。”《水浒传》第四二回:“这件是人伦中大事,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到教家中老父吃苦。”曹禺《雷雨》第四幕:“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