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1.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唐孟郊《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伊兰、埃及,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郑玄注:“道有左右。”孔颖达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李绅﹞镇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清邹弢《三借庐笔谈·寻夫》:“香港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溯】《集韻》蘇故切,音素。逆流而上也。與同。詳字註。又色角切,音朔。《玉篇》水也。又與同。,濯潘也。詳字註。
【洄】《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胡隈切《正韻》胡瑰切,音回。《說文》洄也。《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詩·秦風》溯洄從之。又水流貌。《後漢·王景傳》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又湖名,在襄陽。《水經注》蔡州大岸西,有洄湖。又通。《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音韋。又《集韻》胡對切,音潰。洄湜,水淸也。漢典考證:〔《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 考證:〔《爾雅·釋訓》洄洄,惛也。《註》洄本作。〕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