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公注释


【校书郎】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三国魏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唐以后历代因之。明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马融上书讼慬与护羌校尉庞参。”王先谦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显宗时,徵诣兰臺,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张洪,故太史令张明豫息盪寇将军龙祥,校书郎李业兴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唐元稹《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卫肤敏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昭文馆】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太祖登正阳门,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