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2.征聘贤士。晋枣据《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3.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
【不时】时;不合时。《左传·襄公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於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李贤注:“不时谓不合於时也。”唐罗隐《谗书·风雨对》:“风雨雪霜,天地之权也,山川藪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不时,则岁有饥饉,雪霜不时,则人有疾病。”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三:“步之西有异木,人莫能名。相传数百岁,荣落不时。”2.随时;临时。汉晁错《论贵粟疏》:“﹝农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