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正韻》伊昔切,音抑。念也,思也,記也。《古詩》下有長相憶。 《增韻》古作意,誤。
【昔】漢典考證:〔《左思·詠史詩》當其未遇時,憂其塡溝壑。〕 謹照原詩憂其改憂在。 ()《說文》昔本字。籀文加肉作腊。《字彙》以爲古文昔字,非。腊原从作。又、。考證:〔《左思·詠史詩》當其未遇時,憂其塡溝壑。〕 謹照原詩憂其改憂在。 ()《說文》昔本字。籀文加肉作腊。《字彙》以爲古文昔字,非。腊原从作。又、。()《說文》昔本字。籀文加肉作腊。《字彙》以爲古文昔字,非。腊原从作。又、。()《說文》昔本字。籀文加肉作腊。《字彙》以爲古文昔字,非。腊原从作。又、。
【采诗】民歌。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五季以降,虽四言之
【周】〔古文〕《唐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州。《廣韻》徧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又至也。《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傳》周,至也。又忠信也。《書·太甲》自周有終。《傳》用忠信有終也。《詩·小雅》行歸于周。《論語》君子周而不比。《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又終也。《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註》周,猶終竟也。又《說文》密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又曲也。《詩·唐風》生于道周。《傳》周,曲也。又《詩·周南疏》周
【太史】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2.复姓。汉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