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穴】亦作“嵓穴”。1.山洞。《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晋左思《招隐诗》之一:“巖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至于嵓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篤,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郭沫若《芍药及其他·飞雪崖》:“断床之下及左侧岩岸均洼入成一大岩穴。”2.指岩穴之士。《后汉书·章帝纪》:“其以巖穴为先,勿取浮华。”明归有光《邵民寿诗序》:“安陆姚克一尊巖穴。”清姚鼐《复张君书》:“僕少无巖穴之操,长而役於尘埃之内。”漢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隐伏】潜伏;隐藏。《易·说卦》:“坎为水,为沟瀆,为隐伏。”孔颖达疏:“为隐伏,取其水藏地中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人心叵测,险於山川,机穽万端,由斯隐伏。”郭小川《秋歌》:“喝杯生活的浓酒吧,再度激起久久隐伏的革命豪情。”2.隐瞒;隐讳。《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3.隐遁;隐居。《荀子·成相》:“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汉书·董仲舒传》:“桀紂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明梁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