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袗】《唐韻》章忍切《集韻》《韻會》止忍切,音軫。《說文》服也。又《玉篇》緣也。又單也。《論語》當暑袗絺綌。《何晏註》暑則單服。又畫衣也。《孟子》被袗衣。又《集韻》之刃切,音震。義同。一曰衣前襌。又之人切,音眞。《類篇》衣同色。《儀禮·士冠禮》兄弟畢袗。《註》古文袗爲均。 《廣韻》亦作裖。
【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說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會意。,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今。
【授衣】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孔颖达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唐羊士谔《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宋陆游《初寒》诗:“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2.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