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古文〕《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音寓。《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不期而會也。《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註》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註》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漢·揚雄傳》七十說而不遇。又姓。《風俗通》漢有遇冲,爲河內太守。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勝高。又《集韻》
【汉文】帝刘恒的省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汉文中年,始举贤良。”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弔岂知?”清洪昇《长生殿·定情》:“庶几贞观之年,刑措成风,不减汉文之世。”2.汉语;汉字。南朝梁僧祐《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清昭槤《啸亭杂录·钱文敏》:“钱某汉文优长,尚可宽贷。”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六》:“画着几方小图,大意是骂主张废汉文的人的。”3.汉代的文章。清胡广等《性理大全书·论文》:“韩文力量,不如汉文,汉文不如先秦、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