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小松
上一卷
下一卷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
小松
小松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③ 直待:直等到。④ 凌云:高耸入云。⑤始道:才说。
小松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赏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何庆善)
杜荀鹤
简介
简介暂无
杜荀鹤
的其它诗歌
再经胡城县
山中寡妇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春宫怨
送友游吴越
溪兴
自叙
赠质上人
小松
题弟侄书堂
隽阳道中
闽中秋思
句
寄李隐居
醉书僧壁
梁王坐上赋无云雨
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
秋夜苦吟
秋夜闻砧
闻子规
自遣
送人归淝上
旅舍遇雨
离家
题新雁(一作罗邺诗)
宿村舍
鸬鹚
关试后筵上别同人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经严陵钓台
泾溪
题道林寺
赠崔道士
旅怀
湘江秋夕
宿栾城驿却寄常山张书记
秋夕病中
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题花木障
秋江雨夜逢诗友
感春
春日旅寓
田翁
溪岸秋思
钓叟
赠老僧
伤硖石县病叟
过巢湖
秋夕
赠僧
八骏图
山寺老僧
哭贝韬
哭陈陶
春来燕
清溪来明府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
读诸家诗
钓叟
马上行
感寓
春闺怨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自江西归九华
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寄温州崔博士
李昭象云与二三同人见访有寄
寄温州朱尚书并呈军倅崔太博(朱名褒)
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
闲居即事
赠袒肩和尚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行次荥阳却寄诸弟
叙吟
秋日卧病(一作秋日旅中)
送友人宰浔阳
送友人入关
赠彭蠡钓者
入关因别舍弟
书斋即事
辞郑员外入关
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途中春
旅寓
送蜀客游维扬
途中有作
投郑先辈
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维扬春日再遇孙侍御
赠休粮僧
乱后旅中遇友人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山居自遣
宿东林寺题愿公院
下第东归将及故园有作
题汪明府山居
送僧归国清寺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题汪氏茅亭
辞杨侍郎
秋日山中寄池州李常侍
登城有作
戏赠渔家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题江寺禅和
送项山人归天台
题衡阳隐士山居
出关投孙侍御
题开元寺门阁
长安道中有作
遣怀
献钱塘县罗著作判官
题所居村舍
读张仆射诗(曾应举,不及第,投笔领郡)
赠溧水崔少府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长安春感
晚春寄同年张曙先辈
乱后逢李昭象叙别
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
题仇处士郊居(处士弃官卜居)
早发
戏题王处士书斋
山中对雪有作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题护国大师塔
别四明钟尚书
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
塞上
下第寄池州郑员外
白发吟
秋日泊浦江
哭方干
下第投所知
投宣谕张侍郎乱后遇毗陵
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
乱后书事寄同志
献新安于尚书
酬张员外见寄
和友人送弟
送李先辈从知塞上
赠休禅和
献郑给事
送韦书记归京(座主侍郎同举)
献池州牧
哭山友
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
馆舍秋夕
伤病马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下第东归道中作
赠元上人
乱后逢村叟(一作时世行)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
闲居书事
访蔡融因题
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
题宗上人旧院
秋日湖外书事
书事投所知
投江上崔尚书
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丞
春日登楼遇雨
献长沙王侍郎
和友人见题山居
投长沙裴侍郎
怀庐岳旧隐
春日山居寄友人
题德玄上人院
感秋
题觉禅和
秋日闲居寄先达
寄临海姚中丞
夏日登友人书斋林亭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
山居寄同志
乱后山居
舟行即事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敕下时,年七岁)
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送李镡游新安
入关寄九华友人
重阳日有作
赠张员外儿
投从叔补阙
江下初秋寓泊
题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桧
秋宿临江驿
山中寄诗友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赠秋浦张明府
旅中卧病
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怀紫阁隐者
赠庐岳隐者
怀庐岳书斋
与友人话别
题岳麓寺
雪中别诗友
别舍弟
赠老僧
秋宿山馆
秋日旅舍卧病呈所知
题江山寺
自述
山中寄友人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长安冬日
题田翁家
寄诗友
寄李溥
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送人游江南
游茅山
读友人诗卷
寄从叔
别衡州牧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赠临上人
赠欧阳明府
入关历阳道中却寄舍弟
途中春
登天台寺
经废宅
出常山界使回有寄
浙中逢诗友
送陈昈归麻川
出山
送人游吴
访道者不遇
小松诗句
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