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洒】”。亦作“萧洒”。1.清高脱俗;不拘束。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萧洒美少年,举觴白眼望青天。”宋曾巩《芍药厅》诗:“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2.清丽;爽朗。唐韦应物《善福寺阁》诗:“晴明一登望,萧洒此幽襟。”唐杜甫《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宋曾巩《江上怀介甫》诗:“江上信清华,风月亦萧洒。”3.冷落;僻静。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晁无咎閒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陶语名目之。”元耶律楚材《
【风仪】风度,仪容。《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道士缓步庭中,年可四十,风仪清古。”沉昌直《寄龙圣江西》诗:“龙君美风仪,濯濯春柳姿。”
【汉官】指古代少数民族王朝中的汉人官吏。《元史·祭祀志五》:“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书给驛以行。”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夏国建立起所谓‘蕃官’与‘汉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