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又《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又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蟏蛸】亦作“蟰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诗·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户。”孔颖达疏:“蠨蛸,长踦,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幽州人谓之亲客,亦如蜘蛛为罗网居之,是也。”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共魍魎而相偶,与蠨蛸而为邻。”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长跂》:“蟰蛸也,身小足长,故谓长蚑,小蜘蛛长脚也,俗呼为蟢子。”清陈睿思《赠张永夫》诗:“蠨蛸入户苍鼠立,夜寒僵卧牛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