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宋词
>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上一卷
下一卷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倩:请。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朱敦儒
简介
简介暂无
朱敦儒
的其它诗歌
清平乐
[鹧鸪天]东都作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念奴娇·插天翠柳
满庭芳
风流子
鹧鸪天
苏幕遮
卜算子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念奴娇
胜胜慢(雪)
聒龙谣
洞仙歌
减字木兰花
清平乐(木樨)
临江仙
鹊桥仙
鹧鸪天
鹊桥仙
朝中措
鹧鸪天
减字木兰花
忆秦娥(若无置酒朝元亭,师厚同饮作)
卜算子
减字木兰花
临江仙
木兰花慢(和师厚和司马文季虏中作)
采桑子
卜算子慢
临江仙
一落索
临江仙
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
念奴娇(垂虹亭)
减字木兰花
十二时
望江南
菩萨蛮
西江月
清平乐
采桑子(重阳病起饮酒连夕)
好事近(清明百七日洛川小饮和驹父)
相见欢
浪淘沙(中秋阴雨,同显忠、椿年、谅之坐寺门作)
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倅·邦式不预,作念奴娇,和其韵)
长相思
长相思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句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樱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可能你会感兴趣
度浮桥至南台
朝中措
朝中措
卜算子
钗头凤
剑门道中遇微雨
书愤
游山西村
孤雁儿/御街行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