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行人长叹息释义


【湘】《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水名。《說文》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又山名。《史記·黃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又地名。《廣輿記》長沙府吳晉曰湘州。又湖名。《廣輿記》在紹興府蕭山縣。又烹也。《詩·召南》于以湘之,維錡及釜。又《集韻》思莊切,音霜。義同。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行人】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唐杜甫《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秦景公使其弟鍼来求成,叔向命

【长叹】见“长叹”。亦作“长嘆”。深长地叹息。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唐裴铏《传奇·昆仑奴》:“绣户不扃,金釭微明,惟闻妓长嘆而坐,若有所俟。”宋苏轼《夜烧松明火》诗:“齐奴朝爨蜡,莱公夜长嘆。”明刘基《生查子》词:“素手理瑶琴,曲罢空长叹。”漢

【息】〔古文〕《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音熄。《說文》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又大聲歎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註》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註》太息之大也。又累氣曰累息。《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註》息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又處也。《詩·小雅》無恆安息。《傳》息,猶處也。又生也。《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前漢·宣帝紀》者不可息。《師古註》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又《禮·月令註》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