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儿惯浮浪释义


【吴】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

【儿】《集韻》《韻會》而鄰切,音仁。《說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詰屈。《戴侗·六書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兒若見。《鄭樵·六書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又《集韻》居拜切,音戒。仁人也。(兒)〔古文〕《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爾平聲。《說文》孺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

【惯】《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患切,音丱。習也。又通作貫。《詩·魏風》三歲貫女。 本作摜。从手貫聲。今文作慣。

【浮浪】游荡,不务正业。宋梅尧臣《闻进士贩茶》诗:“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如此则妄庸轻剽,浮浪姦人,自此争言水利矣。”茅盾《动摇》二:“他又知道陆慕游的朋友,虽然尽多浮浪子弟,但也有几个正派人。”2.轻浮放荡。《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伯皋﹞听他仍旧外边浮浪快活。”叶圣陶《倪焕之》十九:“中间有几个艳装的浮浪女郎。”3.飘泊;无定居。明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小生不幸,学的聪明,致令半生浮浪,一世飘蓬。”茅盾《追求》一:“我们--像某人所说的--浮浪的青年,有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