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頭。《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廣韻》棄也。《禮·曲禮》無投與狗骨。《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又贈也。《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又《增韻》納也。《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註》舉徙之詞也。又適也,託也。《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又掩也。《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又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又《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馬融·長笛賦
【却】《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又訛作。
【毛锥】1.即毛锥子。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元徐再思《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班超,投却毛锥。”明王錂《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清蒋士铨《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2.泛称笔。茅盾《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毛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