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赏析


  本诗乃咏道诗歌中的传世名篇,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诗体为七言律诗。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纪游之作,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据不同版本,诗题或作《题仙游观》,那样其内容更好理解,就是纪写游览仙游观后的观感;“同题”,基本内容不变,只是表达上略有区别,意谓诗作乃是同游人所作题咏诗中的一首。据原题可知,当时写诗的并非作者一人,只是同行者有哪些,所作诗如何,均已不可考见而已。因此,不妨径自把它看作《题仙游观》之作。   仙游观,在河南嵩山下。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此即仙游观的由来。唐代皇帝特别推崇道教,形成民间也信奉道教的风尚,再加上仙游观离东都洛阳很近,因而游赏者极多。作者未能免俗,也要到皇帝敕建的道观游赏题诗,但其题诗内容却表现出超群的清醒,与寻常的顶礼膜拜之作大异其趣,但又切合所咏对象的特征,所以传为同类作品的翘楚,很受历代文人重视。   本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乔亿《大历诗略》称赞它:“诗格平正忽湔,去佻小之习。”平正忽湔,就是守正持平,不作雕饰;去佻小之习,就是去除轻佻局促的弊端。这说明本诗不弄花巧的写作特点,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肯定。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更具体指出:“此篇全是赋体,首句出题,后写观中之景。”进一步点明本诗紧扣本题写作的手法和层次。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第一联说:“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写的是初人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仙台”,高处的观景台。“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典出《史记武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这里借指道观的建筑物。“风物凄凄”,不仅实指风雨冲洗后的道观景象,更喻指岁月风云使景物增添的迷蒙色彩。“宿雨收”,昨夜就下着的雨刚刚停了下来。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准确地把握了此联的内容,评述说:“既登山以后,未人观以前,所见所闻如此。风物凄清,已隐然有个‘晚’字、‘秋’字在内,非但以宿雨初收之故。”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需要说明的是,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第二联说:“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一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吴瑞荣《唐诗笺要》即极力赞赏此联:“颔联极精警之致。此二语接得匀称,格意又不犯重,甚妙。”意思是说,这两句诗很好地承接了前两句的意旨,继续描写观外景象,却又不与前文重复,使诗意有所递进,的确很高妙。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第三联说:“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此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隋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管又清《白话唐诗三百首》评析全诗时说它:“描绘了观外高远开阔的景象,观内寂静清幽的景色。对习静向道表示钦慕之情。”虽非仅对本联解说,但其见解比较可取。评点大师金圣叹则对本联直接作解说:“读此五、六两句,便胜读全部道经,不谓先生眼光至此!”(《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第四联说:“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此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方外,指人世之外的神奇世界,即神仙所住之处;丹丘,亦为仙境。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意思是说,何必到远处去寻找仙境呢?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想一想此地的名称一“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所以前人颇称赞此联的精确,朱宝莹编《诗式》评述说:“落句两句如一句。上句略作开势,下句合而意义愈显愈深,盖谓人间自有妙境,何用托之于仙!”胡本渊《唐诗近体》亦断言:“收合仙游意。”   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本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读来十分顺畅。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有的注本认为诗中的仙游观不在河南嵩山,而在长安附近的周至县。但不论所咏道观坐落何地,诗作的生命体验并无不同。   更有一点应当交代,那就是日本仙台市的命名,正与此诗相关。高士华《(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记述说:“仙台的名字也是从中国来的。她本来叫‘千代’,在日语里和‘仙台’同音。有一天,有人读到了唐代诗人韩翊的《同题仙游观》,诗中‘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的诗句,很是让他倾倒,于是在他的提议之下,取海外仙山、天上楼台之意,‘千代’改成了‘仙台’。”

简介

简介暂无

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