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前张籍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4]浚(jùn):疏通,深挖,动词。[5]当:主持,掌握,动词。[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10]景:重大。[11]克:能够。[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13]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在古代“物”亦可指代人。[14]吴越:此处指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国。[15]行路:路人,陌生人。[16]董:督责,监督。[17]振:通“震”,威吓。[18]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19]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意思。[20]下:居于……之下。《老子》曰:“江河所以为万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则满而不溢。”[21]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见《书·王子之歌》:“乃盘游无度”[22]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也叫“三田”,一年以三次田猎为度。[23]敬:慎。[24]黜:排斥,摒弃。[25]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26]简:同“拣”,选拔。简拔。[27]信者:诚信的人。[28]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29]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30]殷:深重。诚:果真。[31]人:民。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以“人”代“民”。[32]谦冲:谦虚。牧:养。[33]盘游:指游猎。宏:弘扬。[34]简:选拔。[35]百司:百官。

同前张籍背景


时间条件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魏征积极进谏。太宗起初对魏征的直谏尚有抵触,扬言要杀他,后来他悟出魏征是为了国家地长治久安,便越来越能够接受魏征的建议,并且付诸实施。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了一段较有作为的政略,所以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〇九四著)。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太宗开始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已经民怨沸腾。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书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拔人才,太宗收到许多有用的建议,可是没有像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此为四疏中第二疏)。(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2期《一篇真实得体的奏疏》)  在此疏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为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去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戒奢侈、恤百姓、戒焦躁、不自满、不放纵、不懈怠、纳忠言、远小人、克喜怒、明赏罚等数十个建议。(《贞观政要》) 背景环境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主题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十个治国需警醒的要点。  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资治通鉴》卷一〇九三)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开始作威作福起来了。  就从贞观十一年这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他在生活上渐渐奢侈的同时,还有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了;这点魏征是看得很清楚的。  贞观十一年,“(炀帝)将行幸不息,(《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拨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象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劝谏太宗施仁政、心怀天下、从谏如流、以民为贵,亲贤臣远小人等,去做一个好帝王。《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奏疏的代表作。

同前张籍译文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同前张籍赏析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措词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权。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居安思危 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险的情形。4.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 尽:穷尽。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长远。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5. 形容词使动用法欲流之远者 远:使……流得远。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宏兹九德 弘:使……光大。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劳累。 :使……辛苦。6.动词用作名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7.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8.重要虚词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顺承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呢。 重点实词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诚:①必竭诚以待下:形容词作名词,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方位状语作名词,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哪里。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所能养生的。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克: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③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原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 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乐:意动,以......为乐。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