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悴徐方蒨绶新释义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悴】《唐韻》《集韻》《韻會》秦醉切,音萃。與顇通。《說文》憂也。从心卒聲。《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又《集韻》徐醉切,音遂。《廣雅》困悴也。又《集韻》昨律切,音崒。憂也。《劉向·九歎》覽屈氏之離騷兮,心哀哀而拂鬱。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俗作忰。

【徐方】徐国。《诗·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惊徐方。”高亨注:“徐方,徐邦。”《晋书·宣帝纪》:“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四:“君看穆天子,万里穷辙迹。不有《祈招》诗,徐方御宸极。”参见“徐戎”。2.指徐州。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或全齐歷下之军,或大禹徐方之地。”参见“徐州”。

【蒨】《唐韻》倉甸切,音倩。草盛貌。《左思·吳都賦》夏曄冬蒨。《湛方生·稻苗讚》蒨蒨嘉穀。又鮮明貌。《束皙·補白華詩》蒨蒨士子。又《儀禮·士冠禮註》齊人名蒨爲韎韐。又木名。《山海經》敖岸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郭註》說者曰:蒨、舉,皆木名也。 《集韻》又與、茜通。

【绶】《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音受。《說文》綬韍,維也。《玉篇》綬,組也,綸紱也。《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後漢·輿服志》韍佩旣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官儀》綬,長一尺二寸,法十二月,廣三尺,法天地人也。又《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註》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承呪切,音授。義同。

【新】〔古文〕《唐韻》息鄰切《集韻》《韻會》斯人切《正韻》斯鄰切,音辛。《說文》取木也。又《博雅》初也。《易·大畜》日新其德。《書·胤征》咸與惟新。《詩·豳風》其新孔嘉。《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又《唐書·禮樂志》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制曰履新之慶。又姓。《晉語》新穆子。又複姓。《史記·魯仲連傳》新垣衍。《註》索隱曰:新垣,姓。衍,名也,爲梁將。又州名。漢屬合浦郡,梁立新州。又《詩·小雅》薄言采芑,于彼新田。《朱傳》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又《韻補》叶蘇前切。《道藏歌》終劫複始劫,愈覺靈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