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行草跋兰亭释义


【太师】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孔传:“师,天子所师法。”秦废。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孔传:“师,天子所师法。”2.古代乐官之长。《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汉班固《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行草】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宋苏轼《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嵩洛浮秋光。”明赵宧光《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纵体,孙过庭《书谱》之类皆是也。”陈衍《元诗纪事·沉贵》:“﹝温日观﹞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唐张怀瓘《六体书论》:“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宋陆游《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由秦分而变汉分,自汉分而变真书

【跋】《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撥切,音魃。《說文》蹎跋也。《玉篇》跋,行貌。《詩·鄘風》大夫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又《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又《類篇》本也。《禮·曲禮》燭不見跋。《註》跋,本也。《疏》本,把處也。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註》跋扈,强梁也。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又姓。《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又《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義同。又《集

【兰亭】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2.指《兰亭帖》。唐李约《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宋陆游《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明陶宗仪《<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南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郁达夫《寄映霞》诗之二:“欲撰西泠才女传,苦无椽笔写《兰亭》。”3.见“兰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