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送孙直游郴州
上一卷
下一卷
孤舟上水过湘沅,桂岭南枝花正繁。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
戴叔伦
送孙直游郴州
送孙直游郴州原文
孤舟上水过湘沅,桂岭南枝花正繁。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
送孙直游郴州注释
【更唱迭和】彼此唱和。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唐谷神子《博异志·白幽求》:“笙簫众乐,更唱迭和。”2.亦作“更唱叠和”。相互以诗词酬答。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藴玉者,自号生香居士,亦能诗,与在山更唱迭和。”明宋濂《寄和右丞温迪罕诗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叠和者,为何如耶?”3.指互相呼应配合。《旧唐书·裴度传》:“陛下听其所説,更访於近臣,私相计会,更唱迭和,蔽惑聪明。”汉
【回肠伤气】迴肠盪气”。
【延年益寿】寿命,增加岁数。战国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鬱,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云笈七籤》卷一一六:“举世之人,皆愿长生不死,延年益寿。”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昔读《神农本草》,见诸金石毒药条下,多云可以服食,延年益寿。”王西彦《静水里的鱼》:“这样的生活真可以延年益寿,能够达到‘其寝不梦,其觉无忧’的最高境地啦。”典
【悠悠忽忽】迷离;迷迷糊糊。《文选·宋玉<高唐赋>》:“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悵自失。”李善注:“悠悠,远貌;忽忽,迷貌。言人神悠悠然远,迷惑不知所断。”韦君宜《似水流年·对梦呓的注解》:“就这么屏绝思维,头脑净化,悠悠忽忽地进入了梦境。”2.悠闲懒散;马马虎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清李渔《意中缘·拒妁》:“你如今的青春也不小了,早些相中一个才郎,把身子做个下落纔好。若只管悠悠忽忽,度将过去,只怕这有限的春光顺风儿吹得过去,逆风儿吹不转来。”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彼局有编辑四、五人,而悠悠忽忽,漫不经心,视一切事如儿戏。”
【荐枕席】荐枕”。典
送孙直游郴州赏析
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是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的姊妹篇,两篇赋都是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爱情故事,但两篇赋的神女形象差别很大。 《高唐赋》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所谓“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这是一片赤裸裸的原始激情和欲望的自然流露,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性的直接张扬。这种随意放任的性关系并非宋玉的凭空想像,而是原始初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于原始时代“自由”婚姻的朦胧回忆。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上,确实存在着无限制的随意婚姻和自由放任的性关系。并且,原始社会结束后,这种状况还有延续。不要说更远,即使是到了一夫一妻制已经建立起来,配偶关系相对稳定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性关系还是相当自由和放任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旧时性交关系的相对自由,绝没有随着对偶婚制或者甚至个体婚制的胜利而消失。”至于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一些重大的节日,性关系更是随意而放任。古罗马的沙特恩节要举行群众性的盛宴和狂欢,同时“盛行性关系的自由”,沙特恩节因而也就成为纵情欢乐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阴讼,争中冓之事以触法者。”从“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甚至有因婚媾而争讼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性关系也是相当自由的。《周礼》所记反映的大约是商周时代的事,是传统习俗的延续和发展,由此不难想像神话产生的原始时代性关系的更大自由和放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巫山神女“愿荐枕席”,主动寻求匹偶交欢的举动就很好理解了:既不是反常,也不是“淫惑”,而是她那个时代(即神话时代)的十分正常而普遍的行为。 巫山神女神话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她的神奇变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神女没有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即直接变为朝云和行雨,是非常神奇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通过经验和理智去解释,而只能通过神话的逻辑——变形法则——去说明。在原始人看来,“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状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征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原始初民的想像正是由于轻而易举地越过决定事物性质的界限而显得丰富和大胆。 以上两个方面即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神奇变化,充分说明《高唐赋》中的神女是一个具有明显原始神话特征的神话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女神。 而《神女赋》中的神女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这是一个服饰华美、容貌姣丽、举止端庄、神态娴静的女性。宋玉除了强调她的光彩照人的外貌之外,更强调她的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温柔和顺,安闲自得,骨法奇美,适于侍奉君上;一是贞谅清洁,意态高远,以礼自持,凛然难犯。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与原始神话中的女神格格不入,她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高唐赋》的巫山神女和《神女赋》不是一个形象。 关于《高唐赋》的主题思想,有学者认为高唐神女化为云雨是一种艺术想像,由于这种想像表现了男女交欢时那种像云一样飘忽,像雨一样空灵的感受,符合人们接受的心理基础,因而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并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种艺术想像正是宋玉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是宋玉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把男女交欢与云雨联系起来并非宋玉的发明。有学者以中外古代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联系实乃出于一种古老的宗教观念,是交媾致雨宗教观念的反映。原始宗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交相感应的,人的主观意念和行为可以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巫术“相似律”原理认为,“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男女交媾诱发降雨正是这种神秘的交感观念的反映。他们认为,行云降雨是天地阴阳交会的结果,所谓“天地相会,以降甘露”。(《老子》第32章)《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而云雨则是使万物化生的最重要条件。原始初民的祈雨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交媾致雨的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便成为他们比较常用和普遍的一种方式,有的民族还因此形成了有关的宗教仪式。 有了雨露滋润,草木得以茂盛,五谷得以丰收,因而由交媾致雨又进一步发展为可以促进丰收、富足乃至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闻一多先生在研究《经》婚俗诗时曾指出:“初民根据其感应魔术原理,以为行夫妇之事,可以助五谷之蕃育,故嫁娶必于二月农事作始之时行之。”初民相信“如果没有人的两性的真正结合,树木花草的婚姻是不可能生长繁殖的”。弗雷泽在考察了中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亚洲的原始民族之后得出结论:“他们仍然有意识地采用两性交媾的手段来确保大地丰产”,并相信与传说中的神灵交媾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类似的观点在其他宗教文化学和人类文化学著作中也时有所见。 交媾致雨并促进丰收、富足和强盛的观念是特定宗教民俗背景下的产物,是多次发生过的“现实”,高唐神女与怀王交欢之后化为云雨的故事不过是它的神话反映而已,是宋玉对传统宗教和神话所做的比较忠实的记录。宋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大胆地吸收民间神话,巧妙地运用它为自己的立意构思服务:借助神话所固有的观念内涵和文化意蕴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这就是说,《高唐赋》正是在这则神话所固有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明确了《高唐赋》与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文化观念意蕴之间的关系,实际也就找到了认识作品的思想指向。 《高唐赋》由序和正文构成,实际写了三个内容:一、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所体现的交媾致雨的宗教观念。之所以在作品的开头先讲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就是以它的文化观念意蕴统摄全文。二、云雨之后山河更加宏伟壮丽,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这部分篇幅最长,是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形象表现。三、鼓励襄王往会神女,希望通过与神女交欢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福祉。这部分是全文的结尾,表明往会神女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是完全一致的。 《高唐赋》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如下:根据传统的宗教神话观念,宋玉在赋文中鼓励襄王往会神女,与神女交欢,希望借此达到政治清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个人身心强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同时,由衷赞美山河大地的宏伟壮丽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赞美由神女所化的云雨给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可以看出,《高唐赋》的立意完全建立在传统的宗教神话观念基础上,是按照古老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展开铺写的,因此,全文都以交媾致雨并促进丰收、富足和强盛的观念为统摄。也正是因为如此,从文中对于山河大地和云雨的由衷赞美,依稀可以看到原始的自然崇拜观念的踪影。这样理解《高唐赋》的主题思想,使序和正文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了其他各种说法导致的“两回事”的缺欠,并可以从神话故事本身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渚宫旧事》之三引《襄阳耆旧传》写怀王游高唐梦神女与之交欢,神女临别时说:“妾处之,尚莫可言之。今遇君之灵,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原文可能有脱误,大致意思是:“蒙你不弃我的陋质,爱幸于我,我将保佑你的子孙使他们世世代代藩昌于江水和汉水之间。”神话故事本身就说明与神女交欢即可受到神女的保佑,使人口繁衍,民族兴旺。这对于理解《高唐赋》的主题思想很有启发。
戴叔伦
简介
简介暂无
戴叔伦
的其它诗歌
苏溪亭
兰溪棹歌
题稚川山水
三闾庙
除夜宿石头驿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转应曲·边草
小雪
句
张评事涉秦居士系见访郡斋,即同赋中字
少女生日感怀
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
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将巡郴永途中作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若别
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
永康孙明府颋秩满将归枉路访别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
送汶水王明府
奉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
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
同辛兖州巢父卢副端岳相思献酬…兼呈辛魏二院长杨长宁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柳字)
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二首
赠康老人洽
寄中书李舍人纾
客舍秋怀呈骆正字士则
酬赠张众甫
宿灌阳滩
精舍对雨
听韩使君美人歌
谷城逢杨评事
题武当逸禅师兰若
蕲州行营作
代书寄京洛旧游
湘南即事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
妻亡后别妻弟
送人游岭南
送吕少府
送董颋
别张员外
送张评事
麓山寺会送尹秀才
送孙直游郴州
酬骆侍御答诗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
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
对月答袁明府
对酒示申屠学士
赠殷亮
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
登高回乘月寻僧
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
过珥渎单老(一作宅)
题招隐寺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将至道州寄李使君
送萧二
湘川野望
别崔法曹
再巡道永留别
送裴判官回湖南
送秦系
临流送顾东阳
行营送马侍御
送独孤cl还京
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
答崔法曹赋四雪
敬酬陆山人二首
闲思
忆原上人
过柳溪道院
荔枝
赠鹤林上人
别郑谷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题友人山居
春怨
闺怨
塞上曲二首
题净居寺
昭君词
织女词
夏日登鹤岩偶成
新别离(一作戎昱诗)
游道林寺
后宫曲
泊湘口
古意寄呈王侍郎
送李大夫渡口阻风
容州回逢陆三别
江馆会别
夏夜江楼会别
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追赴抚州辨…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
答崔载华
将赴行营劝客同醉
戏留顾十一明府
答孙常州见忆
送裴明州(一本有郎中徵三字)效南朝体
题秦隐君丽句亭
赠李唐山人(一作李山人唐)
草堂一上人
题黄司直园
题天柱山图
松鹤
画蝉
赠张挥使
偶成
遣兴
夜坐
堤上柳
口号
宿无可上人房
山居
送王司直
劝陆三饮酒
关山月二首
昭君词
同赋龙沙墅
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赴抚州对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阶五首
新年第二夜答处上人宿玉芝观见寄
问严居士易
答崔法曹
将赴东阳留上包谏议
酬崔法曹遗剑
敬报孙常州二首
送少微上人入蜀
送道虔上人游方(一作方干诗)
赠韦评事儹
郊园即事寄萧侍郎(一作呈萧常州复)
长门怨
湘中怀古
京口怀古
逢友生言怀
汉南遇方评事(一作襄州遇房评事由)
酬别刘九郎评事传经同泉字
彭婆馆逢韦判官使还
和李相公勉晦日蓬池游宴(同字)
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长沙送梁副端归京
李大夫见赠因之有呈
独坐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
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
赋得古井送王明府
与友人过山寺
过龙湾五王阁访友人不遇
寄赠翠岩奉上人
晚望
重游长真寺
赠行脚僧
赠月溪羽士
卧病
春日访山人
山行
客中言怀
赋得长亭柳
山居即事
春江独钓
送郎士元
冬日有怀李贺长吉
过贾谊宅
雨
崇德道中
游少林寺
送崔融
晖上人独坐亭
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
别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书,又作别董校书)
广陵送赵主簿自蜀归绛州宁觐
江上别张欢(一作劝)
送友人东归(一作方干诗,题云送卢评事东归)
吴明府自远而来留宿(一作卢新吴航忽远至留宿弊居)
早行寄朱山人放
春日早朝应制
送张南史
送别钱起
相思曲
行路难
白苎词
早春曲
巫山高
屯田词
边城曲
柳花歌送客往桂阳
女耕田行
怀素上人草书歌
花
竹
孤石
梧桐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九日与敬处士左学士同赋采菊上东山便为首句
从军行
叹葵花
喜雨
感怀二首
孤鸿篇
江行
曾游
南野
古意
去妇怨
独不见
送孙直游郴州诗句
不闻惊浪与啼猿
行客自知心有托
桂岭南枝花正繁
孤舟上水过湘沅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