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1.形容纤细之物。犹言一丝一丝。唐司空图《灯花》诗之一:“蜀柳丝丝羃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宋苏轼《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三:“鬱鬱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蕚是乡人。”明文徵明《素发》诗:“素髮丝丝不满梳,衰容览镜已非吾。”闻一多《红烛·李白之死》:“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像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2.形容细微的感觉。犹一些、一点。宋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刘半农《静》诗:“他俩已经麻木,不再觉得两边肋胁下一丝丝的噏着痛了。”3.象声词。茅盾《子夜》七:“车
【杨柳】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温庭筠《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明杨慎《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丰子恺《杨柳》:“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
【莺声】的啼鸣声。唐白居易《春江》诗:“鶯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勾留坐水边。”元王逢《题张后山西堂》诗:“柳行接陇鶯声迥,椶影涵波鹤思閒。”2.多比喻女子宛转悦耳的语声。《水浒传》第一百回:“琼英在城下鶯声娇囀,叫道:‘我乃郡主,保护大王到此,快开城门。’”清王韬《淞隐漫录·白素秋》:“耳畔鶯声嚦嚦,口脂之馥直透鼻观。”
【近】〔古文〕《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易·繫辭》近取諸身。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註》庶言近道也。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註》位偪于君也。又《廣韻》《集韻》《韻會》巨靳切,音覲。《說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之近,上聲。附近之近,去聲。又《集韻》居吏切,音記。已也。辭也。《詩·大雅》往近王舅。《註》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