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道途行太半释义


【四海】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驪山、太行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

【道途】涂”。亦作“道涂”。道路;路途。《礼记·儒行》:“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荀子·成相》:“正直恶,心无虔,邪枉辟回失道途。”晋陆云《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道涂兴恋,伏载称徽。”唐裴铏《传奇·许栖岩》:“有蕃人牵一马,瘦削而价不高,因市之而归。以其将远涉道途,日加芻秣,而肌肤益削。”明谢肃《太行山五十韵》:“环坞疑城郭,回崖失道涂。”许杰《<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幸亏两脚尚称稳健,还可一步一步走我的人生道途。”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

【太半】大半,多半。《管子·国畜》:“千乘衢处,壤削少半。万乘衢处,壤削太半。”《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駰集解引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晋陆机《辩亡论下》:“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既而大雪数尺,冻饥太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