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脉分棹鳞次释义


【水道】1.水路,航行的路线。《左传·昭公十三年》:“晋侯会吴子於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孔颖达疏:“吴地水行,故谓水道不可,谓水路不通。”《史记·西南夷列传》:“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絶,难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清昭槤《啸亭续录·宋人战绩》:“金山之战,乃金人不识水道,侥倖成功,其后终至败覆。”2.水流的通道。《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要不用车,挖了水道,雇上四个长工戽水,也够使的了。”丁玲《田保霖》:“他们在有沙堆的地方修了水道,利用水力,慢慢

【脉】《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从月从。今从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爲。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从,取邪流義,不當从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脈)《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註》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註》鹹,水味。水之

【分】《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又《增韻》裂也,判也。又《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又《玉篇》隔也。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又半也。《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又徧也。《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又與紛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註》猶紛紛。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註》匪讀爲分。又《唐韻》扶問切

【棹】《唐韻》同櫂。《謝靈運·登臨海嶠詩》鶩棹逐驚流。又《類篇》直角切。《正字通》倚卓也。《楊億·談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又木名。《南方草木狀》棹樹榦葉俱似椿,以其葉鬻汁漬果,呼爲棹汁。若以棹汁雜彘肉食者,爲雷震。出高涼郡。

【鳞次】样依次排列。晋潘岳《射雉赋》:“緑柏参差,文翮鳞次。”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菩提树》:“树垣之内,圣迹鳞次,差难遍举。”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卢师山》:“诸寺鳞次其间,曰清凉,曰证果,曰平坡,皆古刹也。”《清史稿·兵志七》:“而沿海七千里,港湾鳞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