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李贤注:“少年,未多年也。”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谢觉哉《观花小记》:“重庆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
【跨下】。跨,通“胯”。《汉书·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於是信孰视,俛出跨下。”颜师古注:“跨下,两股之间也。”宋岳珂《桯史·义騟传》:“彼仰秣而恋豆,歷跨下而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絶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駑駘,何足算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挽一小儿,嬉笑跨下。”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的母亲连忙跳上去拉他跑开,一个不当心,却给一个按倒她跨下的顽皮孩子顶得仰天跌倒下去。”2.指韩信受辱胯下事。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淮阴隐勇於跨下,不损其龙跃而虎视也。”宋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忤】《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誤。《說文》逆也,本作啎。从午,吾聲。今作忤。《後漢·鮑永傳》持正之忤。又忤忤。意不喜也。《釋名》靑徐謂女曰娪。娪,忤也。始生時人意不喜,忤忤然也。又或作牾。《前漢·王莽傳》無所牾意。亦作午。《禮·哀公問》午其衆,以伐有道。 亦作蘁。《莊子·寓言篇》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音義》蘁音悟,逆也。又《正韻箋》忤,亦作梧。《釋名》當塗曰梧丘。梧,忤也,與人相當忤也。又通作悟。《史記·韓非傳》悟言無所擊排。《註》悟作忤。又通作迕。《前漢·食貨志》好惡乖迕。《註》迕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