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涌】见“泉涌”。亦作“泉涌”。1.泉水喷涌。比喻事物源源不断,滔滔不绝。晋陆云《南征赋》:“雄声泉涌,逸气风亮。”《旧唐书·郑畋传》:“﹝大中﹞十年,王师讨徐方,禁庭书詔旁午,畋洒瀚泉涌,动无滞思,言皆破的,同僚阁笔推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粉饰多词,妙绪泉涌。”2.形容液体大量涌出。王西彦《刀俎上》:“媳妇一边这样斗胆地分辩着,一边就拉起衣襟,揩着泉涌而出的眼泪。”漢
【渍】〔古文〕洓《唐韻》前知切《集韻》《韻會》疾智切,音胔。《說文》漚也。又浸漬也。《史記·貨殖傳》漸漬於失敎。又染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染羽,淳而漬之。又獸死也。《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漢典考證:〔《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 〕 謹照原文汗改汙。 考證:〔《禮·曲禮》四足曰漬。《註》漬謂相瀸汙而死。 〕 謹照原文汗改汙。
【苔】《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