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洋】亦作“鏘羊”。1.德音,美好的名声。《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怊悵餘徽,鏘洋遗烈。”刘良注:“鏘洋,德音也。”王闿运《常公神道碑》:“鏘洋遗烈,悽愴图徽。”2.金玉碰击发声。唐魏徵《奉和正日临朝应诏》:“鏘洋鸣玉佩,灼烁耀金蝉。”宋王禹偁《缴连寿宁节功德疏表》:“鐘梵鏘洋于四水,香花焕耀于六街。”3.泛指发出美好的乐声。唐薛元超《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欲应重轮曲,鏘洋韵《九韶》。”4.喻指文辞华丽,韵律优美。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质实者忌其野,鏘洋者防其淫。”5.广大、盛多貌。唐黄滔《御试良弓献
【韵】《集韻》與韻同。(韻)〔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
【九韶】“九招”。舜时乐曲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庄子·至乐》:“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成玄英疏:“《九韶》,舜乐名也。”《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司马贞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簫韶》。九成,故曰《九招》。”一说,帝喾时所作。《吕氏春秋·古乐》:“帝嚳命咸墨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昔帝嚳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唐杨炯《盂兰盆赋》:“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