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睫】1.见“目不见睫”。2.眼睛和睫毛。两者距离极近,因喻近处或近时。宋司马光《四言铭繫述》:“夫察目睫者不能见百步,瞻百步者亦不能见目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虽丘山之鉅、目睫之近,有蔽不自知者。”清昭槤《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大清恢復闽越,事业已成,吴王之败在於目睫。”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虽小品文之危机临于目睫,亦不思动矣。”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嵬】《集韻》烏回切《韻會》魚回切《正韻》五回切,音巍。《說文》高不平也。从山,諧鬼平聲。《爾雅·釋山》石戴土謂之崔嵬。《註》石山上有土者。《詩·周南》陟彼崔嵬。又高大貌。《班固·西都賦》增盤崔嵬。又《廣韻》《正韻》五罪切《集韻》《韻會》五賄切,音頠。嵬,山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嵳峩嵬。 《集韻》或作峞。通作隗。zdic.net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