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讬】“寄托”。1.依托,安身。《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汉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託。”唐韩愈《枯树》诗:“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闵预》:“不知青巖寄托何所,觅至会馆询之。”丁玲《小火轮上》:“平日在房子里是难感觉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绵绵不绝的青山和浩浩荡荡的流水,便不觉的感到此身的飘飘然,而无所寄托。”2.托付,委托。《管子·明法》:“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则民倍公法而趋有势。”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负荷寄託
【不肖】1.谓子不似父。《礼记·杂记下》:“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郑玄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后用以称子孙之不孝。巴金《秋》四五:“他们这些不肖子弟拿了爹的钱,又不听爹的话。”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好,我说过,我说过,我是为我这些不肖的子孙才说的。”2.不相象。清黄宗羲《赠黄子期序》:“有慈豁霞生者,无所传授,多为村落传神,无有不肖。”3.不成材;不正派。《礼记·射义
【躯】《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音區。《說文》體也。《釋名》軀,區也。是衆名之大,若區域也。《前漢·蓋寬饒傳》用不訾之軀。《荀子·勸學篇》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集韻》軀或作。又《韻補》叶祛尤切。《楊方·合歡詩》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