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七首注释


【须弥山】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须弥山下藏。”清昭槤《啸亭续录·佛言须弥山》:“佛经言须弥山高数万由旬,日月绕山周行,为其峯影所蔽,遂分昼夜。”亦省称“须弥”。宋苏轼《观湖》诗之一:“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鼇。”清姚鼐《题<四更山吐月图>》诗:“环海世界中须弥,光明隐蔽行两规。”2.指喜马拉雅山。康有为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
【擎天柱】1.托住天的柱子。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洪兴祖补注引《神异经》:“崑崙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后以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三折:“你本是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梁。”清李渔《玉搔头·极谏》:“这擎天柱倒,问苍生社稷将谁靠?”郭沫若《孔雀胆》第三幕:“万一你是病倒了,我会要失掉一根擎天柱。”2.指汉代马援在交趾立的铜柱。见《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清黄遵宪《羊城感赋》之三:“平蛮看竖擎天柱,朝汉同登浴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