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注漫百氏释义


【笺注】义。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宋苏辙《初发嘉州》诗:“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清阮元《小沧浪笔谈·重修郑公祠碑》:“﹝郑公﹞所学《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笺注百餘万言。”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综其体制,约为四类:纪述之文也,笺注之文也,议论之文也,比赋之文也。”瞿秋白《文艺杂著·涴漫的狱中日记》:“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同“笺注”。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其后郑玄之徒,笺註训

【漫】《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半切,音縵。大水也。一曰水浸淫敗物。《揚子·方言》溼敝爲漫。又水名。《後漢·郡國志》成臯有漫水。又名。《水經注》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謂之漫。又漫漫,長遠貌。《左思·吳都賦》廓廣庭之漫漫。又雲色也。《尚書·大傳》卿雲爛兮,禮漫漫兮。又徧也。《公羊傳·宣三年》郊牛死,不言其所食,漫也。《註》徧食牛身。又放也。《前漢·藝文志》漫羨而無所歸心。又汗漫,渺茫貌。《關尹子·九藥篇》勿以汗漫曰道之廣。又澶漫,猶縱逸也。《莊子·馬蹄篇》澶漫爲樂。又川原之形。《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

【百氏】犹言诸子百家。《汉书·叙传下》:“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南朝梁江淹《知己赋》:“採图辨纬,游璣访历,潜志百氏,沉神六经。”唐韩愈《读<仪礼>》:“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宋曾巩《徐干<中论>目录序》:“盖汉承周衰及秦灭学之餘,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清胡凤丹《重刻<日损斋笔记>序》:“非贯穿经史,沉浸百氏,莫能道其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