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梅雨湿江蓠释义


【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

【江天】江河上的广阔空际。南朝梁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诗:“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唐卢纶《送丹阳赵少府》诗:“荻岸雨声尽,江天虹影长。”元乔吉《渔父词》曲:“江天晚凉,一滩蓼沙,十里莲塘。”清曹寅《观打鱼歌》:“撇眼旋看鳧鶩飞,鸣榔早彻江天响。”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此季节空气长期潮湿,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太平御览》卷九七○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又有霜霪,号为梅雨,沾衣服皆败黦。”宋晏几道《鹧鸪天》词:“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

【湿】〔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蓠】《唐韻》呂支切《韻會》鄰知切,音離。《說文》江蘺蘼蕪。《爾雅註》楚謂之蘺,晉謂之,齊謂之茝。《司馬相如·上林賦》被以江蘺。又《淮南子·秦族訓》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穫。《註》蘺,水稗也。又藩蘺。《前漢·陳涉項籍傳贊》築長城而守藩蘺。又《唐韻古音》音羅。《離騷》又况揭車與江蘺。叶上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