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俨若】貌。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儼若思。”晋葛洪《抱朴子·讥惑》:“故儼若冠於《曲礼》,望貌首於五事,出门有见宾之肃,闲居有敬独之戒。”宋范仲淹《君以民为体赋》:“心和则其体儼若,君惠则其民晏如。”2.宛若,好象。《西京杂记》卷三:“復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各有所执,皆缀花采,儼若生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小西天》:“石经山峰峦秀拔,儼若天竺,因谓‘小西天’。”萧红《夏夜》:“她依着一株花枝,花枝的影子抹上墙去,那样她俨若睡在荷叶上。”
【峨冠】“峩冠”。高冠。唐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银河倒泻君王醉,灎酒峩冠眄西子。”宋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我生不识柏梁建章之宫殿,安得峨冠侍游宴。”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他则待人前卖弄些好粧梳,扮一个峩冠士大夫。”清徐士銮《宋艳·丛杂》:“虽厚禄重臣,峩冠世儒,罔不効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