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艳艳】亦作“艷艷”。1.明媚艳丽貌。南朝梁武帝《欢闻歌》之一:“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宋张孝祥《蝶恋花·秦乐家赏花》词:“艳艳轻云,皓月光初吐。”浩然《荣荣》:“白薯秧伸展着茂密、肥厚的大叶子,在艳艳的夕阳里摆动着。”2.浓。唐李羣玉《感春》诗:“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宋王禹偁《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千钟方艳艳,三爵未油油。”王统照《刀柄》:“﹝主人﹞自己从草囤子的茶壶中,倒出了一杯艳艳的红汁放在矮凳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