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鼎鼐调羹手释义


【古今】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唐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宋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朱自清《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鼎鼐】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湖,夕调乎鼎鼐。”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予以谓古之鼎鼐皆无盖,而足皆圆直无作兽形者,此乃敦耳。”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唐苏颋《唐紫微侍郎赠黄门监李乂神道碑》:“鼎鼐递袭,簪缨相望。”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惭居鼎鼐官,笑领烟霞伴。”清李渔《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参见“鼎鼐调和”。

【调羹】·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宋赵善括《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小玉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2.指宰相。清昭槤《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潘芝轩世恩、胡希庐长龄、茹总宪芬、王司空以衔、姚阁学文田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明屠隆《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

【手】〔古文〕《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音首。《釋名》手須也,事業所須也。《急就篇》捲捥節爪拇指手。《師古註》及掌謂之手。《易·說卦》艮爲手。《疏》艮旣爲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爲手也。《禮·玉藻》手容恭。又以手執器亦曰手。《禮·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手劒而從之。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註》言手擊之。又叶尸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實沈參墟,封爲晉侯。又叶賞呂切,音黍。《郭璞·神噓贊》腳屬於頭,人面無手。厥號曰噓,重黎所處。又叶矧視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