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或】果。《左传·昭公元年》:“苟或知之,虽忧何害?”汉贾谊《新书·匈奴》:“苟或非天子民,尚岂天子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家姊本无意輒慕君子,而杨郎先自发言,苟或中輟,立恐不利於君。”
【乖戾】;不一致。《史记·天官书》:“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唐韦表微《池州夫子庙麟台》诗:“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明史·西域传四·哈烈》:“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孔融传误》:“蔚宗杂采它书,往往自乖戾如此。”2.悖谬;不合情理。唐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即是本末重轻,颠倒乖戾,莫过於此。”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四:“以人情度之,殆为乖戾。”丁玲《梦珂》:“她是写得非常委婉、恳挚,说自己是如何辜负了姑母的好意,如何不得不姑息着自己的乖戾的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