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
【无愧】“无媿”。1.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於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之文﹞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冯牧《<郭小川诗选>代序》:“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诗人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而使他可以无愧地置身于我国最优秀的革命诗人的行列之中。”2.谓比较起来并不逊色。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媿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一两之金比之万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