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九仞】。一说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或极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孔传:“八尺曰仞。”陆德明释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赵岐注:“軔,八尺也。”唐黄滔《景阳井赋》:“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宋叶适《何伦秀才亲丧不能举》诗:“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郭沫若《谢陈代新》:“说了一句外行话,敌对者会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峰】《集韻》同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