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古文〕仏《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勿切,音咈。《說文》見不諟也。又仿佛亦作彷彿,髣髴。《揚雄·甘泉賦》仿佛其若夢。《班固·幽通賦》夢登山而迥眺,覿幽人之髣髴。《漢書》作仿佛。又捩也。《禮·曲禮》獻鳥者,佛其首,畜鳥則勿佛。《註》恐鳥喙害人,爲小竹籠,以捩轉其首也。又逆也,戾也。《禮·學記》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揚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與拂同。又輝粲貌。《黃香·九宮賦》銀佛律以順游。又三佛齊,佛郞機,柔佛,皆外國名。又佛桑,花名。又姓。明佛正。又佛佗。佛者,覺也。以覺悟羣生也。又《集韻》《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了义】佛教语。真实之义,最圆满的义谛。对“不了义”而言。南朝梁王屮《头陁寺碑文》:“金资寳相,永藉闲安;息心了义,终焉游集。”唐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七:“《大寳积经》云……若诸经中宣説世俗,名不了义;宣説胜义,名为了义;宣説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説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説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説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説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唐高适《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籟。”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华严》是了义的,一乘的,可谓最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