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景高躅释义


【对】《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音碓。《說文》應無方也。本作。《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又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又對簿。《史記·李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高躅】1.崇高的品行。《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羣士,超然絶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唐颜真卿《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明李东阳《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其他名师硕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盖亦多矣。”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宋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3.指归隐。唐卢纶《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唐张读《宣室志·王先生》:“有弘农杨晦之,自长安东游吴楚。行至乌江,闻先主高躅,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