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的教导和训戒。《礼记·乐记》:“五者,天下之大教也。”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肆意芳讯,大教克明。”2.尊称别人的教言。与人接谈或书信中所用的套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一路问来,果然问着,今幸得接大教。”陈启泰《致缪荃孙书》:“辱大教,存注甚厚,且诵且荷。”3.指佛教。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卷未备,禪法无闻,律藏多闕。”即南交。指南方边远地带。《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交阯大教。”俞樾《诸子平议·大戴礼记二》:“大教即大交也。《通鑑》前编引《书大传》,‘
【缘心】佛教语。谓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於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卷二:“而我悟佛,现説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