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辈常接迹释义


【此辈】这班;这班人。宋欧阳修《朋党论》:“此辈清流,可投浊流。”《水浒传》第八六回:“侵犯大宋边界,正是此辈。”茅盾《谈排队静候之类》:“旁人告诉我,此辈排队静候者在天未破晓时就已经来了。”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接迹】“接蹟”。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唐赵璘《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清顾炎武《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唐韩愈《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明刘基《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太平天囯洪秀全《原道觉世训》:“歷汉文、武、宣、明、桓、梁武、唐宪,接跡效尤於后,至宋徽又更改皇上帝尊号。”见“接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