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临】吊唁。《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广意言待詔五莋宫,宫中讙言帝崩,诸将军共立太子为帝,年八九岁,葬时不出临。”《南齐书·良政传·傅琰》:“五年,卒。琰丧西还,有詔出临。”唐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旧指朝廷官员出任外职。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入管机密,朝政以治;出临朔岱,庶绩咸熙。”宋陆游《贺谢提举启》:“迨法宫之决事,付便郡以优贤,曾未逾年,已闻报政,入膺三接之宠,出临千里之畿。”辽刘詵《耶律宗允墓志铭》:“时王公将相出临外任者,皆詔赴天闕,预
【民庶】姓。《管子·国蓄》:“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后汉书·党锢传·刘祐》:“民庶穷困,州郡累气。”《周书·王子直传》:“淮南民庶因兵寇之后,犹聚为盗。”宋范仲淹《奏赎法等三事》:“臣请陛下日修至仁之德,下及民庶。”
【或】〔古文〕《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穫北切,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爲疑或字,後人加土爲域,加心爲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愧色】羞愧的脸色。《庄子·让王》:“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唐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诗:“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明李东阳《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徐迟《牡丹》:“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