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亦作“慙媿”。亦作“慙愧”。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唐元稹《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
【不才】1.没有才能。《左传·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唐李山甫《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詎言才不才。”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2.指无才能者。《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明文徵明《还家志喜》诗:“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尝弃不才。”3.不成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4.指不名誉。宋司马光《论张方平第三状》:“今方平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
【劳】〔古文〕《唐韻》魯刀切《集韻》郞刀切,音牢。《說文》劇也。从力,熒省。用力者勞。《爾雅·釋詁》勞,勤也。《易·兌卦》悅以先民,民志其勞。《史記·文帝本紀》朕親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勞朕。又事功曰勞。《禮·儒行》先勞而後祿。《註》猶事也。又憂也。《曹丕·與吳質書》未足解其勞結。《註》謂憂心之結。又姓。《廣韻》後漢有琅邪勞丙。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郞到切,牢去聲。《廣韻》勞,慰也。《禮·曲禮》君勞之,則拜。《韻會》勞者,敘其勤以答也。
【抚字】。《后汉书·列女传·陈文矩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过八九月,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清刘大櫆《卢氏二母传》:“抱孙与弟翼孙,皆生於王氏,而程孺人抚字之如己出。”2.谓对百姓的安抚体恤。《北齐书·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政每存於抚字。”明区大相《入罗滂水》诗:“直须勤抚字,勿使困征徭。”《西湖佳话·白堤政迹》:“立朝则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