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谦恭有礼貌。《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武三思﹞貌象恭敬,心极残忍。”清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曰:‘恭而有礼,何反言诈?’余曰:‘恭敬在心,不在虚文。’”2.谓虔诚敬肃。《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奉劝今朝听法人,闻经切要生恭敬。”吴组缃《山洪》二一:“有的身体笔挺,两臂直垂,恭敬虔诚的站着。”3.犹尊敬。《百喻经·为妇贸鼻喻》:“闻他宿旧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而为世人之所恭敬。
【止】《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又《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又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又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