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古文〕夶《廣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匕。校也,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
【变相】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多用几幅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的情节,是广泛传播教义的佛教通俗艺术。后道教等亦利用此一形式渲染、表述道经及其他内容。《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相血脉图,流传供养。”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断碑已失前朝字,画壁犹存变相图。”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变的意思是变原样,依照佛经所说,作成绘画的形状,叫做变相。”2.改变原来的模样。宋陶穀《清异录·妆饰》:“﹝莹﹞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有
【差池】1.差错。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每旬遗书我,竟岁无差池。”《水浒传》第八回:“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鲁迅《华盖集·我的“籍”和“系”》:“如果论史,就赞几句孔明,骂一通秦桧,这些是非也早已论定,学述一回决没有什么差池。”2.意外。唐李端《古别离》诗之一:“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郭沫若《屈原》第二幕:“万一有什么差池,责任是要落在你们的头上。”犹差劲,不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六章:“韩培生笑说:‘老年人就是差池喀,生宝他爹也扯腿。’”犹参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