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息释义


【边境】“边竟”。亦作“边竞”。亦作“邉境”。1.靠近国家边界的地方。《国语·楚语上》:“夫边境者,国之尾也。”《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汉书·元帝纪》:“加以边竟不安,师旅在外,赋歛转输,元元骚动,穷困亡聊,犯法抵罪。”颜师古注:“竟读曰境。”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臣恐异时脣亡齿寒,邉境有可乘之衅。”明何景明《何子·用直》:“宫庭容久伏之祸,邉境有卒至之忧。”吴晗《杰出的学者玄奘》:“贞观三年……这时国内经济还未恢复,边境也还不十分安定,政府命令禁止百姓出国。”2.靠近省区边界的地

【息】〔古文〕《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音熄。《說文》喘也。《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又大聲歎曰太息。《戰國策》閔王太息。《註》長出氣也。《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師古註》太息之大也。又累氣曰累息。《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註》息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又處也。《詩·小雅》無恆安息。《傳》息,猶處也。又生也。《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前漢·宣帝紀》者不可息。《師古註》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又《禮·月令註》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