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刘孝标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经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灵音,杂祥以昼引。”宋苏轼《小篆<般若心经>赞》:“稽首《般若多心经》,请观何处非般若。”清龚自珍《发大心
【圆通】事理;处事灵活。《梁书·处士传·陶弘景》:“弘景为人,圆通谦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抚台是个极圆通的人,虽然疑心他,却不肯去盘问他。”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官威莫测,即使无论如何圆通,也难办的。”2.文辞周密畅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然骨掣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3.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障碍。谓悟觉法性。《楞严经》卷二二:“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宋范成大《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记一圆通。”宋沉辽《奉赠行师参慎禅师
【遍】《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十方】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霑於万国。”唐韩偓《僧影》诗:“智灯已灭餘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