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


  一、南山经

  

  1、南山经①之首曰(昔隹)山②。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④而黑理,其华⑤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麂,几换旨)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⑨疾。


  ① 王念孙云:“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无经字。”珂案:无经字是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郝懿行云:“任昉述异记作雀山,文选注王巾头陀寺碑引此经作鹊山。”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经亦作鹊山;(昔隹),古鹊字。

  ③ 珂案:华,古花字;宋本作花,下同此。

  ④ 珂案:经文如谷与下文其名曰迷谷之谷,宋本均作榖,是也。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经云:‘榖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

  ⑤ 珂案:华,光华。

  ⑥ 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关于猩猩之传说,见海经新释卷五“狌狌知人名”节注②。


  ⑦ 郭璞云:“□(麂,几换旨)音几。”

  ⑧ 郭璞云:“未详。”

  ⑨ 郭璞云:“瘕,虫病也。”

  2、 又东三百里,曰堂①庭之山,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


  ① 郭璞云:“一作常。”珂案: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正作常。

  ② 珂案:尔雅释木云:“棪,樕其。”郭璞注:“棪,实似柰,赤可食。”音掩。


  ③ 郭璞云:“水玉,今水精也。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砢。’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珂案: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3、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②,多白玉,多蝮虫③,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① 郝懿行云:“初学记二十七卷引此经作稷翼之山,多白玉。”珂案:王念孙云:“一切经音义九十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泽。”是也。

  ②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③ 郭璞云:“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4、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①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②,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③,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④。

  

  ① 郭璞云:“音纽。”

  ② 郭璞云:“如人歌声。”

  ③ 郭璞云:“如破木声。”

  ④ 郭璞云:“底,躏也;为犹治也。外传曰:‘疾不可为。’”珂案: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

  

  5、 又东三百里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②下,其音如留牛③,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④,食之无肿疾⑤。

  

  ① 郭璞云:“柢音蒂。”珂案:经文又东,宋本无又字,经文柢山,宋本、吴宽抄本、明藏经本,柢上有曰字,此脱。

  ② 郭璞云:“亦作胁。”郝懿行云:“广雅云:‘胠,胁也。’经作魼者,盖同声假借字。”

  ③ 珂案:留牛未详;东山经首说之鱼“其状如犁牛”,郭璞云:“牛似虎文者。”或即此;留、犁音相近。

  ④ 郭璞云:“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死耳。”

  ⑤ 郝懿行云:“说文云:‘肿,痈也。’”

  6、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②,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① 郭璞云:“亶音蝉。”

  ② 郭璞云:“类或作沛,髦或作发。”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珂案:经文有髦,太平御览卷九一三作有发。

  

  7、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①。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②,佩之不畏③。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④,食之无卧⑤。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引此经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

  ② 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阤。”

  ③ 郭璞云:“不知恐畏。”

  ④ 珂案:御览卷五0引此作鷩(付鸟),毕沅、郝懿行均校作鷩(付鸟)。

  ⑤ 郭璞云:“使人少眠。”

  8、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青□(护,言换青)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③,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④。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⑤,名曰灌灌⑥,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⑦。其中多赤鱬⑧,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⑨。

  

  ① 郭璞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珂案:青丘国见海外东经(海经新释卷四)。

  ② 郝懿行云:“□(护,言换青)当为雘;说文云:‘雘,善丹也。’初学记五卷引此经正作雘。”珂案:毕沅校本亦作雘。

  ③ 郭璞云:“即九尾狐。”

  ④ 郭璞云:“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

  ⑤ 郭璞云:“如人相呵呼声。”

  ⑥ 郭璞云:“或作濩濩。”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獾獾之炙。”高诱注:“獾獾,鸟名,形则未闻。獾一作获。”即此鸟也。

  ⑦ 珂案:见上文“猿翼之山”注①。

  ⑧ 珂案:鱬音儒;赤鱬,盖人鱼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①。

  ⑨ 郭璞云:“一作疾。”

  9、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① 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无尾字。”

  ② 郭璞云:“踆古蹲字,言临海上;音存。”郝懿行云:“说文云:‘蹲,踞也。’又云:‘□(竣,去立),倨也。’无踆字。”

  ③ 郭璞云:“音芳。”

  凡(昔隹)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①而龙首,其祠之礼:毛②用一璋玉瘗③,糈用稌米④,一璧,稻米、白菅为席⑤。

  

  ①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三卷引此经作人身。”

  ② 郭璞云:“言择牲取其毛色也。”珂案:毛谓祀神所用毛物也,猪鸡犬羊等均属之。此言“毛用一璋玉瘗”者,以祀神毛物与璋玉同瘗也。郭注不确,诸家亦竟无释。

  ③ 郭璞云:“半圭为璋;瘗,薶也。”

  ④ 郭璞云:“糈,祀神之米名,先吕反;稌,稌稻也,他睹反。”珂案:楚辞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⑤ 郭璞云:“菅,茅属也;音间。”郝懿行云:“席者,藉以依神。”

  

  二、南次二经

  

  1、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①,西临流黄②,北望诸毗,东望长右③。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④。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⑤,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⑥,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⑦,其音如痹⑧,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⑨,见则其县多放士⑩。

  

  ① 郭璞云:“音矩。”

  ② 珂案: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见海内西经及海内经。

  ③ 郭璞云:“(诸毗、长右),皆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后郭注。毗音符夷切,毕沅云。

  ④ 郭璞云:“细丹沙如粟也。”

  ⑤ 郝懿行云:“说文云:‘距,鸡距也。’”

  ⑥ 珂案:吴任臣本有郭注“一作狸刀”四字,诸本俱无。

  ⑦ 郭璞云:“其脚如人手。”

  ⑧ 郭璞云:“未详。”

  ⑨ 珂案:自呼其名也;诗:“山鸟自呼名。”下文“其鸣自呼”、“其鸣自詨”等均此意。

  ⑩珂案:关于鴸之神话,参见海经新释卷一“讙头国”节注②及卷五“苍梧山”节注②。

  

  2、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①,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②,其音如吟③,见则郡县大水④。

  

  ①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长右作长舌。”

  ② 郭璞云:“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长舌。”

  ③ 郭璞云:“如人呻吟声。”

  ④ 珂案:宋本郡县上有其字,是也。

  

  3、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①。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②,其音如斫木③,见则县有大繇④。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此经作克光之山,其阴多铁。

  ② 郭璞云:“滑怀两音。”

  ③ 郭璞云:“如人斫木声。”

  ④ 郭璞云:“谓作役也。或曰其县是乱。”珂案:繇、乱形近易讹。

  

  4、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① 郭璞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珂案:鲧殛羽山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鲧窃息壤”节注④。

  

  5、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6、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① 郭璞云:“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7、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①,东望诸毗②。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③。

  

  ① 郭璞云:“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

  ② 郭璞云:“水名。”

  ③ 郭璞云:“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珂案:鮆音咨。

  

  8、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外门内豖)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③呼勺④,其中多黄金⑤。

  

  ① 郭璞云:“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

  ② 郭璞云:“音涿。”珂案:藏经本(外门内豖)水作(外门内豕)水,王念孙校郭注昔涿作音豕,是也。

  ③ 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珂案:是经文呼勺上有西字。

  ④ 郭璞云:“呼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⑤ 郭璞云:“今永昌郡水出金同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黄金、玉英。’”

  9、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③。


  ① 郭璞云:“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

  ② 郭璞云:“砆,武夫石,似玉。”珂案:武夫石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三“九丘建木”节注⑥。

  ③ 珂案:湨音决。


  10、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①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① 郭璞云:“一作浿。”


  11、又东五百里,曰仆勾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① 郭璞云:“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讹。”珂案:勾易讹为多字也。

  

  12、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13、又东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②,其名曰(羊患)③。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④之泽,其中多芘蠃⑤。

  ① 郭璞云:“一作旬。”

  ② 郝懿行云:“不可杀,言不能死也;无口不食,而自生活。”

  ③ 郭璞云:“音还,或音患。”

  ④ 郭璞云:“音遏。”

  ⑤ 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经文芘当为茈,字之讹也。古字通以茈为紫。御览引此经芘作茈。”珂案:见太平御览卷九四一。

  

  14、又东四百里,曰呼勺之山,其上多梓楠①,其下多荆杞②。滂水③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① 郭璞云:“梓,山楸也;楠,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

  ② 郭璞云:“杞,苟杞也,子赤。”

  ③ 郭璞云:“音滂沱之滂。”

  15、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16、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①有兽焉,名曰蛊雕②,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① 珂案:王念孙校衍水字。

  ② 郭璞云:“蛊或作纂。”

  17、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①,无玉。处于②东海③,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④,是惟日次⑤。

  

  ① 郭璞云:“可以为博石。”

  ② 何焯云:“处于之上疑有脱文。”

  ③ 郝懿行云:“东海,一本作海东。”珂案: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海东,则东字宜属下读。

  ④ 郭璞云:“神光之所潜燿。”

  ⑤ 郭璞云:“是日景之所次舍。”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①。

  

  ① 郭璞云:“稻穬也。”郝懿行云:“穬字疑衍,或梗字之讹。”

  三、南次三经

  

  1、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2、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①,多象。有鸟焉,其状同鵁②,而白首、三足③、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浪,良换艮)④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⑤,其状鱼身而蛇尾⑥,其音⑦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⑧。

  

  ① 珂案:犀、兕之状见海经新释卷五“兕”节注②及“狌狌”节注①。


  ② 郭璞云:“鵁似凫而小,脚近尾。”珂案:鵁音交。

  ③ 郭璞云:“或作手。”

  ④ 郭璞云:“音银。”

  ⑤ 郭璞云:“蛟似蛇,四足,龙属。”

  ⑥ 珂案:文选江赋注引此经蛇尾下有有翼二字。

  ⑦ 珂案:王念孙校音作首,引有多证,此不具。

  ⑧ 珂案:太平御览卷七四三引此经已痔作为痔,并引郭注云,为,治也。

  

  3、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①。有鸟焉,其状如鸡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③,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④。

  

  ① 郭璞云:“渤海,海岸曲崎头也。”

  ② 郝懿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文选注颜延之赠王太常诗、艺文类聚九十九卷及初学记五卷引此经,鸡并作鹤;薛综注东京赋引作鹄。”

  ③ 珂案:二句王念孙校作翼文曰顺、背文曰义,引有多证。郝懿行亦同王校。

  ④ 珂案:凤皇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鸾鸟凤鸟”节注①。

  

  4、又东五百里,曰发爽①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① 郭璞云:“或作□。”珂案: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宏道堂本□均作丧;□同丧,见广韵。

  

  5、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①,多怪鸟,凯风自是出②。

  

  ① 郭璞云:“或作隧。”

  ② 郭璞云:“凯风,南风。”

  6、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7、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8、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①,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① 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

  9、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①。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②,其状如鲋③而彘毛④,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郝懿行云:“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

  ② 郭璞云:“音团扇之团。”

  ③ 郝懿行云:“广雅云:‘鲋,鰿也。’即今鲗鱼。鲗、鰿同字,见玉篇。”

  ④ 郝懿行云:“广韵作豕尾。”珂案:太平御览卷三五作彘尾,文选江赋注同。

  

  10、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①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②,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郭璞云:“东北风为条风。”

  ② 郭璞云:“音娱。”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禺鸟)。”

  11、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②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③,其名曰白咎④,可以血玉⑤。

  

  ①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0引无者之二字。

  ② 珂案:谷当为榖,字之讹也。

  ③ 郝懿行云:“高诱注淮南精神训云:劳,忧也。”

  ④ 郭璞云:“或作睾苏;睾苏一名白咎,见广雅,音羔。”

  ⑤ 郭璞云:“血谓可用染玉作光彩。”

  12、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①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① 珂案:宋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稿均作槁。

  

  13、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①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雏②。

  

  ① 珂案:经文出,宋本、藏经本、何焯校本、吴任臣本并作春。

  ② 郭璞云:“亦凤属。”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①,糈用稌。

  ① 郭璞云:“祈,请祷也。”毕沅云:“祈当为□(上几下皿);说文云,以血有所□(气刀)涂祭也。”

  右南经之山志(郝懿行云:“篇末此语,盖校书者所题,故旧本皆亚于经。”珂案:此疑是古经原有之总结,止作“南经之山”,无“志”字,“志”字是后人妄加,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