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戴东原先生轶事
戴东原先生轶事
族祖东原公,本考据学、算数学、制造学经世实用之旨,发为哲学家言。其所论著,远足以补汉宋儒者之偏弊,近足以导欧美文化之先河,是固海内学人所公认者也。公之生迄今二百年矣,人往风微,崇拜热忱,久而弥挚。族人祖荫将以独力建筑图书馆于公读书故址,暂于摇碧楼先行开办。学界诸君子,又为开得纪会于京师,亦有倡设图书馆之议。惟英末学,于我公之学术,曾不能窥其奥要,有以发挥而光大之,仅得举公之轶事,幼所闻渚先严,为各家传记所未及者而志之。虽无关宏旨,要亦不贤识小之意云尔!
吾族自南唐天中护公为兵马使,居歙之篁墩,因戍守婺居凤亭里。子寿公官中书舍人。寿公子安公,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谥忠恭,即隆阜所追之一世祖,实即迁隆阜自二世颜公始。子睿公,凡十一传至若采公,乃分为三门。其时隆阜支丁极繁,族中共分十三门,多建支祠。我家敬爱祠,即紫竹门楼门三门三支所合建。三门自若采公后十三传至景良公,即公之曾祖。景良公传宁仁公,宁仁公传公父弁,商于南丰,轻财尚义,尝修《三门支谱》,独力建众厅,以为族党宴叙之所。发乱屋毁,即今思乐园基址。现计三门支丁,不满十余,又多徙居外郡,祠中惟紫竹门楼门支丁稍众,然鲜有留心公之学术大要与其遗闻轶事者,岂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欤?(以上记公之支派与世次)
明末流寇之乱,徽地以僻处山中,独获完善,休养生息,至乾隆朝,故徽属最称殷富。维时族之人,多务商业,以豪侈相尚;虽未知为学之道,而故家大户,藏书颇富。公父为族人经营布业于江西之南丰,家寒素,无力购置之本,多向族人假借。公记忆力极强,钩稽参考,夜以继日。年二十六,娶朱氏,尝读书至午夜,送粽糖以充饥。及毕,始知糖乃蘸墨而食,其专心致志,有若此者!(以上记公之家族与环境)
公幼而歧嶷,至十岁才能言。出就蒙师读,授《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问师性善之所以然?师不能答。乃易师而授《四子书》,讲解仍若俗说,每不慊于怀。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叩师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曰:“朱文公之言也。”问文公何时人?曰:“宋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人。”周末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然则朱文公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厂因渐治训诂考证之学,而经义以明。至于哲学、学说、原善三卷,殆即公入学时所急欲研究者欤?(以上记公之幼稚时代)
公于帖括之学,不甚讲求。年二十九,族人怂恿应试,题为“乡人傩”三字,公文旁征博引,考证详明。宗师虽赏其文,而故实多不知其出处,甚且疑为抄袭,发落日,面质公,公历举经典,如数家珍,宗师大激赏,以衣冠赠之曰:“勉之!汝将来成就,当胜我十倍也。”(以上记公入学轶闻)
公之为学也,以为求获新知,须先贯通古义。凡古圣贤之至理名言,著于群经,以流传至今者,欲明其道,必达其辞;欲达其辞,先识其字。故以训诂之学,为读书明道之工具。而证之以制度名物实迹,故其学说贯穿群经,无汉儒拘泥师说之弊;实事求是,无宋人空谈玄理之弊。(以上记公求学次序)
清乾隆十七年,休地大旱,斗米千钱,公家乏食,日以面果腹,闭户著《屈原赋注》十二卷。又尝以休地山乡,吸水灌田,所需劳力多而无补于大旱,乃变通古法,制螺旋车与自转车,以利农田。螺旋车者,外用木廓,中轴附以螺纹板,轴出廓外,斜置水滨,以水力或人力转之,水循螺纹而上,用力少而呈功倍,与今之西式吸水机有相合者。惟彼时鲜良工,螺板与外廓,难以密合而圆转,至今农家遂失其制。自转车者,轮置河滨,资流水之力以运水,上升高可二三丈,丝毫不需人畜之劳,灌溉能日夜不息。其制法详公著《螺旋车记》、《自转车记》。今休地西北乡,山河旁岸之田,多用自转车,永无亢旱之患,各处仿其法者甚多。又尝自制浑天仪,以为研究天算之用,若使生于今日工业发达之时代,则其所发明以利国便民者,安有既极耶?(以上记公遗制)
公祖墓在距隆阜二里之茅山桥南,东对公宅,遥望山势,如书架层叠,青鸟家谓为“万架书箱”主子孙著作等身,血食万代。族豪某,意欲侵占,以广己之祖茔,公讼诸官,县令利族豪贿,将文致公罪,公乃日行二百里,徒步走京师,一时名流争相结纳。大宗伯高邮王文肃公闻名景慕,延课其子念孙,得以成名,皆公之循循善诱也。(以上记公之避祸入京)
公自三十三岁避祸入京,应北闱试未第;然名重当世,一时学者,以得交于公为荣幸。年四十举南闱,屡会试未第,至五十一,以举人特召充四库馆纂修官,校《水经注》、《九章算术》诸书。乾隆帝赐诗卷首,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刊行。五十三会试,仍不第,命一体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至丁酉年五十五,以足疾困罢,慨然有归田之志,孰意竟以是年五月病没京师。病亟时,犹撰《声类表》,又点定《段氏六书》、《音韵表》,是真好学深思,诲人不倦者。卒后,京师同志挽联云:“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呜呼!以公之所学,斯当之无愧矣。(以上记公成名与病没)
公没,子中立早卒,乃以族侄中孚字美中者嗣。除书籍外,家无恒产,嗣子时赖公婿山东孔氏周给之。发匪乱后,殁于兵,屋宇毁于火。孙一,在隆阜,无一椽蔽风雨,乃徙居洽阳兖山光角亭等处,藉小贩谋生。二十年前尝至吾家,先严犹相资助。因其有子十人,生计极困难,民国初年,有为琴泉处农场介绍佣工者,细询之,即公十曾孙之一。叩以父母兄弟之状况,则父母已没,兄弟亦星散,多为人养子与赘婿矣。噫!(以上记公后嗣零落)
公所著书,除乾隆朝奉旨刊行。及山东孔氏微波榭段氏《经韵楼丛刊》外,尚有遗文杂著,及晚年未完稿本,公没后,至道光中叶,门弟子及族人集资剞劂,版存公家厅楼,印行不多,即被兵燹。乱后残余版片,尚有被人鬻作薪材者,先严犹及见之。彼时以大乱之后,无力保存,尝用疚心!嗟乎!一代儒宗,其遗者不获广传于世,殆亦造物之所忌欤?(以上记公遗书版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徐继善
元·苏天爵
元·王惟一
清·杨同桂
薛涛 李冶
清·朱用纯
清·张郁文
宋·张伯端
金·圆明老人
姜子牙
唐·宋若莘
宋·赵升
明·徐氏
明·欧大任
清·汤球
隋·王通